楼主: lykd05130
4338 29

钱是什么? [推广有奖]

  • 0关注
  • 8粉丝

教授

71%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3787 个
通用积分
6.1300
学术水平
106 点
热心指数
116 点
信用等级
92 点
经验
56178 点
帖子
1587
精华
0
在线时间
152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11-21
最后登录
2023-8-29

相似文件 换一批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钱是什么.doc (753.5 KB)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沙发
lykd05130 发表于 2010-6-3 09:37:1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钱是什么?》这本书,内容较多,为了大家能尽快了解主要内容,从而产生下载并阅读的决心,我特意把第一节《总论》列出,作为一个帖子。  


一       总论

我于1990年就已提出“分配价值论”,并且由此写成了一部几万字的小册子。不过,由于受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影响,始终想用“劳动”来计量“分配权力”——价值,从而始终不能解决价值——分配权力的计量问题,当然,也就不能用分配价值论去研究经济学了。直到1999年,在考察货币时,才突然发现:现实中,价值——分配权力的计量问题,已经解决,即货币是分配权力的计量单位。当我们设定一个单位货币的分配权力,为一个单位价值时,在商品生产与交换过程中,各生产要素形成的价值量——分配权力,就表现为货币量,商品交换价值量或商品价值量也就转化为商品价格。
解决了价值——分配权力的计量问题,分配价值论就完善了,也就可以考察在商品生产与交换过程中,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各生产要素形成价值的规律,以及用分配价值论去研究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了。由此,在2000年,我写成了《财富论——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并且差一点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
由于《财富论——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出版发生曲折,并且我发现:这本书,由于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不同,仅仅只有分配价值论这一经济学基础理论,没有完整的《财富论》一书,即没有完整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在中国是不能出版的,于是我最近几年,专心写《财富论》一书。不过,由于讨生活,一天中用于写作的时间不多,现在仅仅完成130万字,还需要几年才能完成《财富论》,我也不知道,真无奈!
在分配价值论研究中,发生了三次突破,并且都经历了近十年时间。
我于1990年提出“分配价值论”,这是第一次突破。生产资料是否具有生产物质财富的能力,是判断劳动价值论正确与否的关键,也是分配价值论产生的前提。我们现在都已明确:生产资料是具有生产物质财富的能力,也就否定了劳动价值论,分配价值论也就产生了。既然,生产资料是具有生产物质财富的能力,那么,为什么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价值?要知道,只有物质财富是人类生存、活动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不管是劳动者还是资本家,需要的是物质财富,而不是什么劳动或价值!当然,劳动价值论是错误的了。
既然生产资料是具有生产物质财富的能力,而劳动力也具有生产物质财富的能力,进一步分析,我们就不难看出:物质财富生产是一自然现象。这样,人类劳动与生产资料结合生产出物质财富以后,怎么办?当然,是消费这些物质财富!但归谁消费?就产生了物质财富的分配问题,分配价值论也就产生了。
在自给自足的产品经济中,物质财富的分配,是通过实物直接进行的,从而没有产生价值。只有当商品产生以后,即产品成为社会产品以后,价值才产生了,价值是社会产品的分配权力,而商品交换过程就是社会产品的分配过程。这里,在商品生产与交换过程中,各种生产要素只要参与产品分配,就能形成价值,同时,各种生产要素形成的价值量,由商品来负担,形成商品价值量或商品交换价值量。
不过,当时由于没有解决价值——分配权力的计量问题,分配价值论体系也就没有得到完善,不能科学应用于经济学研究。直到1999年,才解决价值——分配权力的计量问题——货币是分配权力的计量单位,这是第二次突破,至此,分配价值论体系得到完善,并且能应用于经济学研究,由此,我还写成了《财富论——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
当然,此时,在微观经济学研究中,由于商品效用的不可计量特点,我只能定性分析商品效用与商品购买力之间的关系,从而,只能定性分析商品需求规律,即对一个消费者而言:一个商品效用大,消费者分配到商品中去的分配权力——货币就多,商品购买力就大;一个商品效用小,消费者分配到商品中去的分配权力——货币就少,商品购买力就小。直到2009年,我发现商品(边际)效用与分配价值论的关系:对于同一个消费者而言,一个单位货币,既表示一个单位商品效用(本质是商品效用序数的倒数),也表示一个单位价值——分配权力,当然,就是这个消费者愿意用一个单位货币——分配权力购买一个单位商品效用,这是第三次突破。由于单位货币所代表的商品效用,对于不同消费者来说,是不相同的,商品效用本质上是不能计量的,从而,商品效用不能把各个消费者——生产者联系起来,此时,商品效用也就没有经济学意义。但是,单位货币所代表的分配权力,对于不同消费者,是相同的,从而,货币——分配权力,能把各个消费者——生产者联系起来,由此,微观经济学中,我们就能定量分析某个消费者的商品效用与商品购买力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货币——分配权力,把各个消费者——生产者联系起来,商品效用也就有经济学意义了,微观经济学也就得到完善了,同时,这从侧面证明了分配价值论的正确性。
上面的三次突变完成以后,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觉得分配价值论非常容易理解,却用了我二十几年时间。首先,钱,是什么?有什么用?钱,不是我们购买商品的购买力吗?即不就是我们从社会获取产品的能力——分配权力吗?钱的内在本质就是价值,当然,价值,就是社会产品的分配权力,至于价值的形成及其规律——产品分配规律,我们从市场上去研究就是了。
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且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价值”,不就是认为“劳动且只有劳动才能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不劳动者不得食!在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劳动,在市场上,几乎成为社会产品分配的唯一生产要素,从而,“劳动且只有劳动才能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当然“劳动且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价值”,此时,劳动价值论还可以解释市场经济的运动,此时,还不能证明劳动价值论是错误的价值理论。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资本参与了社会产品的分配,资本也就能创造价值——分配权力,这决定了市场经济的运动,劳动价值论也就不能适用了,这也就证明了劳动价值论是错误的价值理论。
总之,价值是社会产品的分配权力,这是无政治倾向的,并且,价值理论本身,就不应该存在政治倾向,否则就难以产生科学的价值理论。至于现实的社会产品分配是否公平,或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各人就可有不同的看法了,就存在政治倾向了。
其次,既然钱代表的是分配权力,当然,钱,就是分配权力的计量尺度,单位货币代表的分配权力,就是单位价值,这样,商品价值量或商品交换价值量就转化为商品价格。
第三,现在边际效用价值论,已经用货币去计量商品效用了,而分配价值论,也是用货币计量分配权力,当然它们之间肯定存在一定的关系:尽管商品效用是不能计量的,即不同消费者之间的单位货币商品效用,是不能定量比较的,从而边际效用价值论是错误的,但对于同一个消费者而言,商品效用的货币计量,应该有经济学意义,即表示这个消费者愿意用一个单位货币的分配权力购买一个单位商品效用。这样,由于单位货币所代表的分配权力,对于不同消费者,是相同的,从而,货币——分配权力,能把各个消费者——生产者联系起来,由此,微观经济学中,我们就能定量分析某个消费者的商品效用与商品购买力之间的关系,商品效用也就有经济学意义了,微观经济学也实现了质的飞跃。这样,边际效用价值论也就没有存在的基础,也没有坚持的必要,仍坚持边际效用价值论的人,也就有点迂腐了。
总之,分配价值论,是唯一科学的价值理论,我们也因此重写了经济学,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等,当然,分配价值论,也必将对经济学理论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作用。
《财富论》一书,分为:《财富论——经济学原理》、《财富论——微观经济学》、《财富论——宏观经济学》与《财富论——政治经济学》四个部分或四本分册。《财富论——经济学原理》(愿为《财富论——政治经济学批判》)考察了分配价值论,揭示了价值的定义及价值的形成规律,全书五十几万字,基本完成,现正在修改。《财富论——微观经济学》探讨的是单个商品生产与交换规律,全书五十几万字,也基本完成,现正在修改。《财富论——宏观经济学》探讨的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也就是研究企业发生、发展与灭亡的规律,全书四十几万字,已完成一大半——三十几万字,这本小册子就是它的一部分。《财富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生产关系对社会经济增长的影响,全书估计三十几万字,只有经济学基础理论部分。
去年,由于美国的房地产危机及经济萧条,及我国房地产泡沫的产生与经济萧条,我暂停了《财富论——经济学原理》的修改,专心于宏观经济的考察,现在已完成《房地产与分配价值论》、《高管工资与分配价值论》、《公共汽车福利政策》与本文《经济萧条与分配价值论》这四篇文章。
《经济萧条与分配价值论》一书中,主要的宏观经济政策或亮点,就是公共汽车福利政策,这一政策,现在许多国家在不自觉地应用,但由于没有理论指导,从而没有大范围、大深度地应用,尤其是美国,当然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作用较小。就公共汽车福利政策,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如中国,存在商品扩大再生产与公共汽车政策的权衡;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如美国,存在扩大资本输出与公共汽车政策的权衡,是非常重要的经济政策,是对内增加商品有效需求的主要手段,对美国恢复社会经济,增加就业,将有巨大影响。正因此,公共汽车福利政策,也成为《经济萧条与分配价值论》的内容。
另外,对于发达国家,如美国,扩大资本输出,成为经济增长与应对经济萧条的重要手段,这是由资本主义制度——资本利润决定了的。由于发达国家生产资料生产已经绝对过剩,失业主要是由生产结构不合理引起企业减产、停产与破产造成的。在社会产品分配上,由于存在大量资本利润,这决定了生产资料必须大量生产,否则,就会由于资本家不能消费资本利润——分配到的消费资料而引起商品有效需求不足,产生经济萧条。因此,资本利润,决定了发达国家必须进行生产资料扩大再生产,而发达国家生产资料生产已经绝对过剩,就决定了发达国家必须扩大资本输出,可以说,资本输出,也就是世界上存在不发达国家,成为发达国家维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唯一保障。
最后,我要指出:发达国家必须正视经济停滞的客观性,也就是必须正视生产资料生产过剩的客观性。不要盲目实行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以免造成通货膨胀,引起社会经济混乱。而要把主要力量放在指导企业生产经营上,促使企业生产经营顺利健康发展,避免减产、停产和破产的现象,从而避免企业性失业,使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当前,发达国家在指导企业生产经营上,做得非常不够,我希望这本书出版以后,一些国家政府能够加强指导企业生产经营的工作。

使用道具

藤椅
lykd05130 发表于 2010-7-6 13:13:1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钱是什么?》一贴中,有商品效用与商品购买力或商品需求的关系的论述,现把详细的论述发表如下:由于一个帖子不能过长,只好分贴发表。


第十章   消费者个人收入


                    第一节     总论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单个商品生产与交换规律的,在《财富论——经济学原理》中,我们已经探讨了商品价格的运动规律与商品供给运动规律:商品价格是商品供给与需求平衡的产物,在商品需求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当商品价格高于商品价值量时,商品供给就增加,商品价格就下降,直至商品价格等于商品价值量,此时,理论上商品供给不变;当商品价格低于商品价值量时,商品供给就减少,商品价格就上升,直至商品价格等于商品价值量,此时,理论上商品供给不变。那么,当商品价格等于商品价值量时,商品供给或商品需求是多少呢?对于价值理论,是不必回答的问题,但对于微观经济学,既然是研究单个商品生产与交换规律的,则是必须回答的问题。
当商品价格等于商品价值量时,商品供给或商品需求是多少呢?在商品供给曲线上,每一个点,商品价格都等于商品价值量,因此,需要通过商品需求规律,来把握商品供给,即我们必须通过商品供给规律与商品需求规律结合起来考察,如图一所示。
                        图一  商品供给与需求的均衡
图一中,曲线M为商品供给曲线,曲线L为商品需求曲线,曲线L与曲线M的交点O对应的商品数量A,就是当商品价格等于商品价值量时,商品供给或商品需求的数量,因此,我们要考察商品生产与交换规律,必须先考察商品需求规律。
商品需求,就是市场上消费者购买商品的数量,这里,商品需求,不仅与购买商品的人数有关,还与每个人购买商品数量有关。购买商品的人数越多,商品需求就越多;每个人购买商品数量越多,商品需求也越多。而每个人购买商品数量,由消费者的收入与商品效用决定。
商品价格,对于商品生产者而言,是获得社会产品的能力;对于消费者而言,则表现为商品购买力。当消费者商品购买力大于商品价格时,就购买商品;当消费者商品购买力小于商品价格时,就不能购买商品。因此,每个人购买商品数量,由消费者的收入与商品效用决定,也就是消费者的商品购买力,由消费者的收入与商品效用决定。
因此,我们在考察商品需求规律前,首先考察消费者收入、商品效用与商品购买力。



第二节     收入的性质

当我们到市场上去购买一个商品时,或者考虑购买某个商品时,都会摸摸自己口袋里的钱——考虑自己的收入,这说明一个人的收入对消费者商品购买力存在非常大的影响。那么,收入的性质是什么?我们只能从收入的来源来分析。
我们现在已经明白:价值,就是社会产品的分配权力,并且在市场经济中,分配权力——价值,不仅归属于商品生产者,而且由商品负担,组成商品交换价值量或商品价格。在商品市场中,商品生产者通过商品交换,使商品交换价值量得以实现,从而商品生产者获得了产品或货币——分配权力,这就是商品生产者的收入,从而,收入的性质,就是价值——分配权力。
在社会化大生产中,一个商品的生产,不是由单个商品生产者完成的,而是由许多商品生产者(包括生产资料所有者)共同完成的,当然,在商品市场中,商品生产者通过商品交换获得的货币——分配权力,也就归参与商品生产的商品生产者(包括生产资料所有者)共同所有。在这里,商品生产者集体——企业是直接参与社会产品——商品的分配,其分配权力,就是商品交换价值量或商品价格。
不过,参与商品生产的商品生产者(包括生产资料所有者),他们个人参与社会产品分配,其分配权力,表现为分配商品交换价值量或商品价格。这就是说,从社会产品分配而言,个别商品生产者的分配权力,表现为分配已实现的商品交换价值量或商品价格;从价值形成来说,商品交换价值量或商品价格,就是个别商品生产者的分配权力之和。在这里,由于商品生产者参与分配的途径不同,我们又把收入分成不同的名称:货币工资、股份工资、货币奖金、股份奖金、企业利润、土地地租、股息等等。
针对消费者收入来源的性质不同,我们又把收入分为:固定收入、不固定收入或临时收入。针对消费者收入来源的可预期性,又可把收入分为:可预期收入、不可预期收入。一般来说,工资、银行利息、土地地租,属于固定收入;奖金、企业资本利润,属于不固定收入。同时,将来可得的固定收入,一般是可预期收入,而将来得到的不固定收入,一般是不可预期收入。
当然,一个人的收入,也可能不是全部能够用于消费——购买消费资料的,而我们把消费者能用于购买消费资料的收入,称为可支配收入,例如,用于资本投资的收入,就不是用于购买消费资料的收入,也就不是可支配收入。关于可支配收入,我们交由下一节探讨。




第三节         可支配收入

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是影响消费者购买某种商品的决定因素。拥有较多可支配收入者,就能购买较多的商品,并且可能会买高档商品、精细商品;而只有较少可支配收入者,则只能购买较少的商品,并且往往买低档商品、劣质商品。下岗工人买小轿车消费,是不可想象的,而百万富翁购买劣质酒喝,也是不大可能的。那么,可支配收入的范畴是什么?
首先,我们必须区别可支配收入与收入这二个不同的概念。可支配收入,通俗地说,就是一个人口袋里的钱,是我们考察消费者购买力时消费者能够支付的货币或纸币数量,它是一个历史收入的总结。而收入,则只是一个总称,包括日工资、星期收入、月收入、年收入(年薪)、奖金、利息、股息、转移收入和可支配收入等等,都是收入的范畴。当然,一个人的收入,可能不是全部能够用于消费——购买消费资料的,而我们把消费者能用于购买消费资料的收入,才称为可支配收入,例如,用于资本投资的收入,就不是用于购买消费资料的收入,也就不是可支配收入,因此,可支配收入还是一个人口袋里用于购买消费资料的钱。正因为如此,消费者有的收入,组成了他的可支配收入,如日工资、星期收入、月收入、年收入(年薪)、货币奖金、利息、股息等等,有的收入则不会组成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如大部分企业利润、股票奖金等等。一般来说,随着消费者收入的获得,可支配收入会随着增加,同时,随着消费者的消费,可支配收入随着降低。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可支配收入,是消费者手中能用于购买消费资料的收入,是消费者各种收入总和,减去各种税收和投资或偿还债务等的余数。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可支配收入,是消费者的货币收入,实物收入不属于可支配收入。同时,我们知道,随着消费者的消费,消费者手中能用于购买消费资料的收入也会减少,因此,可支配收入,是消费者各种收入总和,除减去各种税收和投资或偿还债务等外,还要减去消费者的消费数量。
可支配收入决定了消费者的商品购买力,从而决定了商品需求。消费者可支配收入较多,商品购买力就较高,商品需求就较多;可支配收入较少,商品购买力就较低,商品需求就较少。当商品价格升高,一些可支配收入较少的消费者会就会买不起,从而商品需求降低;当商品价格降低,一些可支配收入较少的消费者就会买得起,从而商品需求上升。劳动价值论也认为商品需求是客观的,消费者的收入,是影响消费者购买某种商品的决定因素,但消费者收入的性质是什么,并没有科学回答。而边际效用价值论,则认为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是由消费者对商品的主观感受——边际效用决定的,这是错误的,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快饿死的穷人,不是因为面包的“效用”低,而是买不起——购买力低。
要明确人们的可支配收入是如何确定商品购买力或商品边际购买力的,我们还必须考察偏好或商品效用。商品购买力,是由人们根据自己的偏好来分配可支配收入到各种商品上而产生的,也就是说,人们是根据自己手中的可支配收入或货币量,依据自己的偏好来确定商品购买力或商品边际购买力的。
这里,我们要注意,人们分配自己手中的可支配收入,不仅不是精确地进行的,而且不是一次就完成的,而是逐次完成的。也就是说,人们分配自己手中的收入,不是全盘考察的,从而不会精确地把收入分配到各种商品中去。正因为这样,消费者各种商品购买力的总和,往往大于自己的可支配收入。如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为1000元,有二个商品可供选择,如A商品价格为800元,B商品价格为500元时,消费者偏好A商品,从而A商品的购买力为900元,B商品的购买力为400元,此时,A、B二商品的购买力之和为1300元,大于消费者可支配收入1000元。不过,商品购买力大于商品价格的商品的商品购买力之和,则肯定小于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如本例的A商品购买力为900元,就小于可支配收入1000元。
同时,消费者分配自己手中的可支配收入,也不是一次就完成的,而是逐次完成的。当然每次分配时,不仅人们的偏好,对商品购买力存在决定作用,而且当时自己的可支配收入或手中的货币,对商品购买力也存在决定作用。
最后,我们分析一下人们用于投资的货币或者说资本,是否属于可支配收入。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从二个方面分析,就可看出。一是消费资料的消费状态与生产资料消费状态的区别。二是消费资料的消费规律与生产资料消费规律的区别。
消费资料的消费状态与生产资料消费状态是存在区别的。消费资料的消费者,就是消费资料的购买者,人们购买消费资料就是为了消费这些物质财富。而生产资料的消费者不仅仅是生产资料的购买者,还有生产资料的使用者。资本家购买生产资料,不是为了自己消费生产资料,而是为了资本增值。正因为这样,消费资料的消费规律与生产资料消费规律存在区别。
既然人们购买消费资料就是为了消费这些物质财富,当然消费者的收入与对消费资料的偏好或商品效用决定了消费资料的消费规律。而资本家购买生产资料,不是为了自己消费生产资料,而是为了资本增值,当然资本家的收入与资本增值规律——平均利润率规律决定了生产资料消费规律。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消费者的收入与资本家的收入是存在区别的,可支配收入,是针对消费者的收入而言的,当然就不包括资本家收入——资本。不过,资本对消费者的商品购买力存在很大影响。





第四节      可支配收入的来源

    我们上一节考察了可支配收入,指出了收入与可支配收入的区别,而可支配收入的来源,就是消费者作为生产者而得到的各种收入,如日工资、星期收入、月收入、年收入(年薪)、奖金、利息、股息、转移收入等等。
针对消费者可支配收入来源的性质不同,我们也把可支配收入分为:固定可支配收入、不固定可支配收入或称临时可支配收入。针对消费者可支配收入来源的可预期性,又可把可支配收入分为:可预期可支配收入、不可预期可支配收入。一般来说,工资、银行利息、土地地租,属于固定可支配收入;奖金、企业资本利润,属于不固定可支配收入。同时,将来可得的固定可支配收入,一般是可预期可支配收入,而将来得到的不固定可支配收入,一般是不可预期可支配收入。我们之所以把可支配收入分为固定可支配收入、不固定可支配收入和可预期可支配收入、不可预期可支配收入,是由于不同性质的收入,对消费者决定购买一个商品的影响,即对商品购买力的影响,是可能不同的。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还可以看出,可支配收入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消费者的收入,如日工资、星期收入、月收入、年收入(年薪)、货币奖金、利息、股息等等,都是逐渐获得的,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消费者的消费,也是逐渐进行的,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因此,我们必须动态考察可支配收入,不能静态观察。

使用道具

板凳
lykd05130 发表于 2010-7-6 13:15:36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第五节        消费者可支配收入是一个历史过程

上一节我们考察了消费者的收入的性质,不过,一个人口袋里的钱,往往不是由一个商品交换或一个月生产的商品的交换所决定的,一个人口袋里的钱也不是由一个月的工资或奖金决定的,一个月工资为2000元或年薪为20000元的消费者,可以购买50万元的住房,就是一个例子,因此,一个人口袋里的钱——可支配收入,往往是一个历史过程,正因为如此,我们考察消费者可支配收入时,要从历史观来分析。
在现实中,一个消费者的收入,是通过一个一个商品交换逐渐形成的,或者,一个消费者的收入是通过一个月一个月的工资或奖金而获得的,这样,一个消费者的收入的获得,就表现为一个历史过程,这也就决定了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是一个历史过程。
不过,一个人口袋里的钱是一个历史过程,不是由一个人的收入单一决定的,还由于一个人购买消费资料——消费是一个历史过程而决定的。如果一个消费者一获得收入,马上就全部消费,那么即使一个人的收入是一个历史过程,消费者可支配收入也不是一个历史过程。大部分消费者往往不会同时间把得到的收入全部用于消费,从而一个人的收入的获得,为一个历史过程,也就产生了一个人口袋里的钱——可支配收入,成为一个历史过程,表现为历史收入。
在物物交换时期,劳动者生产的商品是直接交换消费资料,从而用于个人消费的,同时劳动者生产的商品也不能长期保存,因此,在物物交换时期,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不是一个历史过程 。即使在特殊等价物或一般等价物时期,由于许多等价物不能长期保存,因此,在特殊等价物或一般等价物时期,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也难以成为一个历史过程 。只有货币(包括纸币)的产生,才使消费者可支配收入成为一个历史过程,因为货币可以长期保存。
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是一个历史过程,就表现为消费者各种收入的积累——货币或纸币的储蓄,而储蓄既有消费者个人的货币或纸币的储蓄,也有消费者银行的货币或纸币的储蓄。



第六节      可支配收入的存在形式

上面我们确定了可支配收入的定义及分析了可支配收入的来源,我们也知道,消费者不是一次就消费所有的可支配收入的,那么,消费者是如何保存自己的可支配收入的呢?
首先,我们要明确金属与金属货币的区别,金属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如金币、银币等等,而金属往往成为人们的一种物质财富的表现,不是商品交换的媒介,如金条、金戒指、银耳环等等。这就是说,金属货币,可成为消费者可支配收入的存在形式,而金属不能成为消费者可支配收入的存在形式,只是人们的一种物质财富的表现。
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出,消费者拥有可支配收入的存在形式,只有二种:一是消费者手中持有的货币或纸币,一是消费者在各种银行的存款。我们之所以要区分这二种可支配收入的存在形式,是由于它们对消费者的商品购买力存在不同的影响。
消费者手中持有的货币或纸币,便于消费者直接购买各种商品,而消费者在各种银行的存款,不能直接购买商品的,而要转化为货币或纸币才能购买商品。因此,消费者手中持有的货币或纸币,直接决定了商品购买力,尤其是各种小商品或者说日用消费品的购买力,而消费者在各种银行的存款,只是决定了重要商品或大件商品的购买力,如商品房、小汽车等等。这就是说,银行存款,影响了消费者各种小商品或者说日用消费品的购买力。
正因为银行存款影响了消费者各种小商品或者说日用消费品的购买力,所以,消费者往往利用银行存款来贮存货币以积累可支配收入,以便将来能购买大件商品或应付突发开支,而不是直接自己贮存货币以积累手中的可支配收入。
现在,人们也正因为发现了银行存款对各种小商品或者说日用消费品的购买力的影响,因此,人们利用银行卡来消除银行存款的影响。银行卡,使消费者可以直接用存款购买商品,当然,银行卡也就直接决定了商品购买力,尤其是各种小商品或者说日用消费品的购买力。



第七节    可支配收入的分配状态

我们在考察购买效应以前,先分析一下消费者可支配收入的分配状态。前面我们已经指出,消费者根据自己对商品的偏好或商品效用,分配可支配收入到各种商品中去,形成商品购买力。当商品购买力大于商品价格时,消费者就购买了商品,当商品购买力低于商品价格时,消费者就不会购买商品。
不过,从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出,消费者根据自己对商品的偏好或商品效用,分配可支配收入到各种商品中去,不仅不是精确地进行的,而且不是一次就完成的,而是逐次完成的,正因为如此,商品价格的实现及其变化对其它商品(包括同一商品的再次购买,下同)购买力或边际购买力可能产生影响,产生了收入效应或购买效应。那么,为什么人们分配自己手中的可支配收入,不仅不是精确地进行的,而且不是一次就完成的,而是逐次完成的呢?
首先,人们的可支配收入的获得,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可支配收入的来源,如劳动者的劳动报酬、资本利润的获得、土地地租的获得,都不是一次就完成的,而是多次、周期性地或临时性地获得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分配自己手中的可支配收入,不仅不能精确地进行的,而且不是一次就完成的,而是逐次完成的。
其次,人们的消费,存在时间空间与地理空间,从而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人的生存决定了人们的消费存在时间空间,而人的活动决定了人们的消费存在地理空间的,这就决定了人们的消费存在时间空间与地理空间,不能一次就能完成,当然,人们分配自己手中的可支配收入,不仅不是精确地进行的,而且不是一次就完成的,而是逐次完成的。同时,一些新产品,也是人们不能预期的,从而不能预先进行购买的,这也就决定了人们分配自己手中的可支配收入,不仅不能精确地进行的,而且不是一次就完成的,而是逐次完成的。
第三,消费品的生产,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任何消费品的生产,都存在时间空间与地理空间的,如上海特产的小笼包在龙游就没有生产,而龙游特产的发糕在上海没有生产,许多商品生产与销售,具有地方特色;同时,任何消费品的生产,都存在时间空间,这是非常明确的,这些就决定了消费品的消费存在时间空间与地理空间,不能一次就能完成,即人们的消费存在时间空间与地理空间,不能一次就能完成,当然,人们分配自己手中的可支配收入,不仅不是精确地进行的,而且不是一次就完成的,而是逐次完成的。
总之,人们分配自己手中的可支配收入,不仅不是精确地进行的,而且不是一次就完成的,而是逐次完成的,正因为如此,商品价格的实现及其变化对其它商品(包括同一商品的再次购买,下同)购买力或边际购买力可能产生影响,产生了收入效应或购买效应。




第八节     耐用消费品对商品购买力的影响

我们已经指出,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决定了商品购买力,不过,我们也知道,虽然许多商品消费者很快就消费掉,这些商品我们称之为不耐用消费品,如牙膏、粮食、水果等等;也有许多商品消费者不能很快就消费掉,这些商品我们称之为耐用消费品,如电视机、住房、汽车等等。不耐用消费品,消费者很快就消费掉,当然对商品购买力不会产生影响,但是,耐用消费品,由于消费者不能很快消费掉,对商品购买力就会产生影响。
首先,由于耐用消费品不能很快消费掉,这样,耐用消费品的存在,就会降低消费者对同一商品或同类商品的商品效用,从而降低这些商品的购买力。同时,由于耐用消费品的存在,这些消费品可以转化为商品,从而转化为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当然也就增加了消费者的商品购买力。
例如,当消费者觉得自己现在所住的房子较小而决定购买大套房子时,往往会卖掉原来的小套房子,从而增加了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当然也就增加了消费者购买大套房子的购买力。如果我们仅仅从消费者现有的可支配收入分析,包括现有手中的钱与银行存款,可能就不能得出消费者具有购买大套房子的购买力的,这就是我们从可支配收入角度分析时,耐用消费品对商品购买力的影响。


第九节      投资对消费者可支配收入的影响

我们已经指出:消费者的收入与资本家的收入是存在区别的,可支配收入,是针对消费者的收入而言的,当然就不包括资本家收入——资本。因此,可支配收入,是消费者手中能用于购买消费资料的收入,是消费者各种收入总和,减去各种税收和投资的余数,既然如此,投资对消费者可支配收入就可能会产生很大影响。
对于大部分消费者而言,因收入较低,其收入都是用于购买消费资料消费的,投资对他们的可支配收入不会产生影响,只有少数消费者,由于其收入较大,不仅用一部分收入用于购买消费资料消费,还用一部分甚至大部分收入用于购买生产资料或者说投资,这样,投资的程度对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就会产生影响。一般来说,在消费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当消费者作为资本家的投资增加时,可支配收入就减少,当消费者作为资本家的投资减少时,可支配收入就增加。
投资,一般可归为二类:一是投资于实业,即投资于农业、工业、服务业与金融业;二是投资于如股票、期货、债券等等。这二类投资,对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投资于实业,资本一般较难转化为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而投资于如股票、期货、债券等等,资本一般则较易转化为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这样,不仅投资对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会产生影响,而且,投资后的资本存在对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也会产生影响,即当消费者作为资本家投资后的资本出卖转化为收入时,可支配收入就会增加。




第十节           消费者收入与商品购买力

我们前面分析了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那么,消费者拥有的分配权力——可支配收入,如何决定了商品购买力?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决定了他的商品购买力水平,同时,一般来说,当消费者的收入较高时,分配到各种商品上的收入就较高,对各种商品的购买力就较高;当消费者的收入较低时,分配到各种商品上的收入就较低,对各种商品的购买力就较低。
这里,我们首先要分析针对消费者收入,商品购买力的含义是什么?由于消费者的收入,不能为我们分析商品边际购买力的变化提供依据,因此,这里的商品购买力,不考察商品边际购买力,往往是指第一个某种商品的购买力的比较,不是购买第二个某种商品的购买力的比较。不过,这里的商品购买力,可以是购买某种商品的数量——需求量的比较。
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决定了他的商品购买力水平。没有一分钱的穷人,不能购买只有一分钱价格的面包,只能活活饿死;一个拥有100元钱的人,就只能购买价格或总价格为100元的商品,不能购买101元价格的商品;一个拥有一百万元钱的富翁,就不仅能购买101元钱的商品,还能购买10000元的商品。
我们知道,商品购买力,还受到消费者对商品的偏好程度或商品效用的影响,例如,我的许多同学,在经济上比我富有,但他们没有购买电脑,而我却购买了价格为4000元的电脑。因此,一般来说,当消费者的收入较高时,对各种商品的购买力就较高;而当消费者的收入较低时,对各种商品的购买力就较低,这是相对而言的,不是绝对的,还需考察消费者的偏好或效用。
既然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决定了他的商品购买力水平,当然,消费者收入的变化,也就引起他的商品购买力发生变化。一般来说,当消费者的收入增加时,对各种商品的购买力就增加;当消费者的收入降低时,对各种商品的购买力就降低。

使用道具

报纸
lykd05130 发表于 2010-7-6 13:16:0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第十一节   消费者收入与商品需求规律


上一节我们已经指出,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决定了他的商品购买力水平,当然,消费者的收入不同,就会引起他们的商品购买力不同,这是引起商品需求下降规律的一个重要原因。
商品需求,不仅与消费者商品购买力有关,还与商品价格有关。消费者有商品购买力,并不等于就会购买商品,也就不等于存在商品需求。当商品购买力大于商品价格时,消费者就会购买商品,这时就产生了商品需求;当商品购买力低于商品价格时,消费者就不会购买商品,也就没有产生商品需求。因此,商品需求与消费者对该商品的购买力是息息相关,在商品某一价格下,在只考察消费者收入的情况下,商品需求,就是消费者商品购买力大于商品价格的购买商品数量或消费者数量。
当商品价格下降时,由于一部分较低收入的消费者的商品购买力会逐渐高于商品价格,从而产生商品需求,当然商品需求就上升;相反,当商品价格上升时,由于一部分较低收入的消费者的商品购买力会逐渐低于商品价格,从而产生有的消费者不能购买商品,当然商品需求就下降。
既然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决定了他的商品购买力水平,当然,消费者收入的变化,也就引起他的商品购买力发生变化,也就引起商品需求发生变化。一般来说,当消费者的收入增加时,对各种商品的购买力就增加,如商品价格不变,商品需求就会增加;当消费者的收入降低时,对各种商品的购买力就降低,如商品价格不变,商品需求就会降低。
在现实的市场中,许多商品,消费者只购买一个,从而,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不同,引起商品购买力不同,是产生商品需求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

使用道具

地板
lykd05130 发表于 2010-7-7 06:57:5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第十一章

消费者的偏好


第一节
偏好

上一章我们明确了消费者个人收入对商品购买力或边际购买力的决定作用:消费者个人收入越高,商品购买力或边际购买力就越大;消费者个人收入越低,商品购买力或边际购买力就越小。同时指出,消费者根据自己的偏好或商品效用,分配自己的收入,形成各种商品的购买力或边际购买力,这一章,我们就考察消费者的偏好。

我们知道,具体的使用价值是不能比较的,而抽象的使用价值——商品效用,尽管由于商品效用,我们难以找到参照物或者说计量单位,从而难以计量商品效用,从而我们只能定性分析,即可以比较不同商品的效用大小,那么,对于二种商品,商品效用谁大谁小呢?商品效用的大小,是由消费者的偏好决定的,消费者对一种商品偏好大,我们就说这种商品效用大,消费者对一种商品偏好小,我们就说这种商品效用小,因此,这一章节,我们探讨消费者的偏好对商品效用的决定作用。

消费者个人收入对商品购买力或边际购买力起决定作用,那么,消费者个人收入相同时,对某商品购买力或边际购买力是否就相同呢?从现实的消费市场,我们可以清淅地看到:当消费者个人收入相同时,对商品购买力或边际购买力是不同的,是千差万别的。有的消费者喜欢购买运动鞋、运动服、运动器材;有的消费者喜欢购买录音机、音响设备、唱片;有的消费者喜欢购买各类小说书籍;有的消费者喜欢购买各类精美食物,以便大吃大喝;有的消费者喜欢购买各种形式的美丽衣服;等等。这样一来,当消费者个人收入相同时,对商品购买力或边际购买力肯定是不同的,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消费者对商品购买力产生不同呢?当然是消费者的偏好,因为消费者的偏好决定了各种商品的效用——抽象使用价值,进而决定了商品购买力。

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说消费者偏好决定商品购买力,而要说为消费者的偏好决定了各种商品的效用——抽象使用价值,进而决定了商品购买力呢?消费者购买的是商品,当然,只有商品的特性,才能决定消费者的商品购买力,即只有商品效用才能决定商品购买力。同时,偏好,仅仅是一行为,是绝对不能计量的,我们只能进行定性分析;而商品效用,理论上是可以计量,只是难以计量,我们对同一消费者,就能进行商品效用计量,从而明确消费者的商品购买力。

当然,偏好与效用,是我们从二个方面考察消费者购买商品行为的结果。偏好,是我们从消费者购买商品与否的角度考察的。在同一价格下,消费者购买一个商品,我们说消费者对这一商品偏好大,消费者不购买另一个商品,我们说消费者对这一商品偏好小。效用,我们则是从消费者对商品的主观感受——满足感的角度去考察的。在同一价格下,消费者购买一个商品,我们说消费者对这一商品产生的满足感大,消费者不购买另一个商品,我们说消费者对这一商品产生的满足感小。

偏好,是不能计量的,而商品效用则是难以计量的,只有在可计量的消费者购买力或边际购买力下,才有经济学意义。

消费者喜欢购买某种商品,这里的“喜欢”,在经济学上专门称之为“偏好”。消费者根据自己的偏好,对自己的个人收入进行分配,从而产生对各种商品的不同购买力。当消费者对商品偏好程度较高时,消费者就会用较多的收入购买这一商品,从而商品购买力较高;当消费者对商品偏好程度较低时,消费者就只会用较少的收入购买这一商品,从而商品购买力较低。

不过,偏好,是不能进行计量的,即消费者偏好购买某种商品,从而影响消费者的商品购买力,但我们不能对偏好进行定量分析。

既然偏好可以影响消费者的商品购买力,当然我们就可以根据消费者对商品的购买力,来对消费者的偏好进行定性分析。对于二种商品,在同一商品价格下,消费者只能选择其中一个,被消费者选择购买的商品,我们就说消费者对这一商品的偏好程度大,没有被消费者选择购买的商品,我们就说消费者对这一商品的偏好程度小。

消费者的偏好,与商品价格无关,也与消费者收入无关,尽管消费者收入可能影响消费者的偏好。

我们还要注意消费者对一些特殊商品的偏好。大部分商品的消费,都是针对商品本身进行的,但也有一些商品的消费,是伴随着其它商品的消费。如酒与酿酒的粮食、宠物与它的食粮、汔车与汔油、电视机与电,等等。这里,消费者偏好的是酒、宠物、汔车、电视机,酿酒的粮食、宠物的食粮、汔油与电,都是伴随物,不存在偏好的考察。

使用道具

7
lykd05130 发表于 2010-7-7 06:58:1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第二节
偏好序数

第一节我们已经指出:偏好,是不能进行计量的,即消费者偏好购买某种商品,我们不能进行定量分析,不过,在一定条件下,我们可以对偏好进行定性分析。既然消费者根据自己的偏好,对自己的个人收入进行分配,从而产生对各种商品的不同购买力。当然,我们可以根据消费者对商品的购买力,来对消费者的偏好进行定性分析。对于二种商品,在同一商品价格下,消费者只能选择其中一个,被消费者选择购买的商品,我们就说消费者对这一商品的偏好程度大,没有被消费者选择购买的商品,我们就说消费者对这一商品的偏好程度小。

因此,我们考察消费者偏好时,是不考察商品价格的影响的,或者说,只是在同一价格下考察消费者是否购买的行为。同时,我们考察偏好,是不考察消费者的个人收入的,尽管收入是影响偏好的一个因素。我们根据消费者对不同商品偏好程度的比较,就产生了消费者的偏好序数。偏好序数,我们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序数越小,表示消费者的偏好程度越小;序数越大,表示消费者的偏好程度越大。例如ABC三种商品,如消费者对A商品的偏好大于对B商品的偏好,同时,消费者对B商品的偏好大于对C商品的偏好,则消费者对A商品的偏好序数为3,对B商品的偏好序数为2,对C商品的偏好序数为1。其中,消费者对A商品的偏好序数最大,表示消费者对A商品的偏好程度最大;消费者对C商品的偏好序数最小,表示消费者对C商品的偏好程度最小。

不过,我们要指出的是,偏好序数分析——定性分析,具有个体化特征,即不同的消费者购买力相同,不等于偏好序数相同;同理,不同的消费者偏好序数相同,不等于购买力相同。

使用道具

8
lykd05130 发表于 2010-7-7 06:59:02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第三节       消费者偏好与商品购买力

对于汽车与牙膏,消费者对汽车的偏好肯定比对牙膏的大,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消费者购买的是牙膏,而不是汽车,为什么呢?这是由于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不仅由商品购买力或边际购买力决定的,还与商品价格相关,而消费者的购买力又受到他的收入的限制,偏好,只是引起消费者对自己的收入进行不同的分配。消费者对汽车的偏好大,只是表明,消费者会分配较多的收入用于购买汽车;消费者对牙膏的偏好小,表明消费者分配较小的收入用于购买牙膏。当消费者的收入较低时,即使分配较多的收入用于购买汽车,汽车的购买力还是较小的,低于汽车价格,从而消费者不会或不能购买汽车;但尽管消费者分配较少的收入用于购买牙膏,从而消费者牙膏的购买力低于汽车的购买力,但由于牙膏的价格较低,牙膏的购买力还是高于商品价格,从而消费者购买了牙膏。
第一节我们已经指出:偏好,是不能进行计量的,即消费者偏好购买某种商品,我们不能进行定量分析,只能进行定性分析。一般来说,偏好序数越小,即偏好程度越小,消费者分配到这一商品上的收入就越小,则商品边际购买力越小;偏好序数越大,即偏好程度越大,消费者分配到这一商品上的收入就越大,则商品边际购买力越大。但是,这里,消费者偏好的大小,从而商品购买力的大小,是针对某个消费者而言的,这是因为偏好序数分析——定性分析,具有个体化特征。
消费者收入或商品购买力是可以进行计量的,消费者根据自己的偏好,对自己的个人收入进行分配,从而产生对各种商品的不同购买力,因此,只有在可计量的商品购买力下,消费者偏好才有经济学意义。当然,由于偏好绝对不能计量,从而不能明确商品购买力是多少,因此,又只有在商品效用下,消费者偏好才有经济学意义,因为商品效用,对于同一消费者,我们能进行计量分析,从而能明确某一消费者各种商品购买力是多少。
当消费者收入发生变化时,消费者偏好不变,商品购买力也会发生变化:当消费者收入增加时,消费者偏好不变,商品购买力普遍增加;当消费者收入减少时,消费者偏好不变,商品购买力普遍降低。
当消费者收入发生不变,消费者偏好发生改变,商品购买力也就会发生变化:当消费者收入不变,消费者对商品偏好程度增加时,商品购买力就增加;当消费者收入不变,消费者对商品偏好程度减小时,商品购买力就降低。
我们还要注意消费者对一些特殊商品的偏好对相关商品的购买力影响。大部分商品的消费,都是针对商品本身进行的,但也有一些商品的消费,伴随着其它商品的消费。如酒与自己酿酒的粮食、宠物与它的食粮、汔车与汔油、电视机与电,等等。这里,消费者偏好的是酒、宠物、汔车、电视机,自己酿酒的粮食、宠物的食粮、汔油与电,都是伴随物,不存在偏好的考察。因此,消费者对酒、宠物、汔车、电视机的偏好,不仅决定了消费者对酒、宠物、汔车、电视机的购买力,还决定了自己酿酒的粮食、宠物的食粮、汔油与电的购买力。在这里,有的伴随物,仅仅是消费者偏好的商品的生产资料,如消费者自己酿酒的粮食,这里,消费者对酒的偏好产生的购买力,仅仅是消费者对酒的购买力,而酒的购买力又决定了消费者自己酿酒粮食的购买力;有的伴随物,则是消费者偏好商品的附加物,或者说,消费者偏好的商品与它的伴随物一起,才能构成完整的商品而供消费者使用,从而消费者对商品偏好产生的购买力,不仅包括偏好商品的购买力,还包括伴随物的购买力,如宠物、汔车、电视机与伴随物宠物的食粮、汔油与电的关系,这里,消费者对宠物、汔车、电视机的偏好产生的购买力,不仅包括了消费者对宠物、汔车、电视机的购买力,还包括了宠物的食粮、汔油与电的购买力。消费者对汔车的偏好,就是最明显的例子。消费者对汔车的偏好,从而产生对汔车的购买力,可能大于汔车的价格,但是许多消费者对汔车的偏好产生的对汔油、养路费、保险费的购买力,却低于汔油、养路、保险的价格,从而许多消费者不能购买汔车。
当然,消费者的商品购买力多少,需市场调查研究,如表一所示。从表一我们可以看出,消费者商品购买力,随着消费者偏好(序数)的增加而增加,也随着消费者收入增加而增加。
      表一   偏好序数与商品购买力的关系

        收入
   (元)
购买力(元)

偏好序数         1000        2000        3000        4000
10        10        15        30        45
20        15        20        40        50
30        25        35        50        65
40        30        45        65        80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消费者的偏好,会改变因消费者收入不同而引起的商品购买力结构,但不会改变不同消费者对同一商品的商品购买力不同的现象,也就是说,消费者偏好,会改变因消费者收入不同而引起的商品需求结构,会改变商品需求下降规律,但不会改变商品需求下降趋势。如表一所示,消费者收入的不同,仅仅引起4种不同的商品购买力——每一行所示的4种不同的商品购买力,而当消费者偏好影响商品购买力时,则产生了11种不同的商品购买力。从表一我们大家还可以看出,消费者收入不同,但当偏好不同时,就会产生相同的商品购买力,如消费者收入为1000元与2000元,当前者偏好序数为10、后者偏好序数为20时,二者的商品购买力都为15元。
在市场上,大部分消费者的收入是有限的,从而大部分消费者对商品的购买力是有限的,同时大部分消费者的收入是恒定的,因此,消费者对商品的偏好或者说对商品的主观感受,是影响消费者购买某种商品的重要因素,这就是边际效用价值论的效用问题。但效用,是只能比较而难以计量的,并且,从上面的分析我们也已经看出,影响消费者购买商品行为的,是商品购买力,而不是消费者对商品的偏好或主观感受。商品购买力不仅受到消费者的偏好或商品效用的影响,还受到消费者收入的制约,因此,边际效用价值论是错误的,或者说,边际效用不能成为价值的客观内容。

使用道具

9
lykd05130 发表于 2010-7-7 06:59:2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第四节     偏好与商品需求规律

我们已经阐述:消费者的收入不同,会产生消费者对同一商品的购买力不同,从而引起商品需求下降规律。同样,对于消费者的偏好来说,由于不同消费者对同一商品的偏好或效用是不同的,当然消费者分配到同一商品上的收入也会不同,即就产生不同消费者对同一商品的不同购买力,当然就会引起商品需求下降规律。
消费者的偏好,会改变因消费者收入不同而引起的商品购买力结构,但不会改变不同消费者对同一商品的商品购买力不同的现象,也就是说,消费者偏好,会改变因消费者收入不同而引起的商品需求结构,从而会改变商品需求下降规律,但不会改变商品需求下降趋势——只要不同消费者对同一商品的商品购买力存在不同的现象,商品需求就呈现下降趋势。
我们已经指出,商品需求,不仅与消费者商品购买力有关,还与商品价格有关。消费者有商品购买力,并不等于就会购买商品,也就不等于存在商品需求。当商品购买力大于商品价格时,消费者就会购买商品,这时就产生了商品需求;当商品购买力低于商品价格时,消费者就不会购买商品,也就没有产生商品需求。因此,商品需求与消费者对该商品的购买力是息息相关,在商品某一价格下,商品需求,就是消费者商品购买力大于商品价格的购买商品数量或消费者数量。
当商品价格下降时,由于一部分较低收入的消费者的商品购买力会逐渐高于商品价格,或者一部分消费者偏好程度较低的商品购买力会逐渐高于商品价格,从而产生商品需求,当然商品需求就上升;相反,当商品价格上升时,由于一部分较低收入的消费者的商品购买力会逐渐低于商品价格,或者一部分消费者偏好程度较低的商品购买力会逐渐低于商品价格,从而产生有的消费者不能购买商品,当然商品需求就下降。
总之,当消费者收入发生变化时,消费者偏好不变,商品购买力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商品需求发生变化。当消费者收入增加时,消费者偏好不变,商品购买力普遍增加,商品需求就增加;当消费者收入减少时,消费者偏好不变,商品购买力普遍降低,商品需求就降低。同样,当消费者收入发生不变,消费者偏好发生改变,商品购买力也就会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商品需求发生变化。当消费者收入不变,消费者对商品偏好程度增加时,商品购买力就增加,如商品价格不变,商品需求就增加;当消费者收入不变,消费者对商品偏好程度减小时,商品购买力就降低,如商品价格不变,商品需求就降低。
在现实的市场中,许多商品,消费者只购买一个,从而,消费者的偏好不同,引起商品购买力不同,是产生商品需求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

使用道具

10
lykd05130 发表于 2010-7-8 12:10:41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第十二章
商品效用


第一节
商品效用

一谈到“效用”,我们自然就联想到“边际效用价值论”。那么,什么是效用?边际效用是不是价值的内容?

商品效用与边际效用的概念,是边际效用价值论者首先提出来的,不过,他们没有明确商品效用的定义。商品效用,确实是存在的,并且与消费者收入相结合,具有重要的经济学意义,但商品边际效用作为价值的定义,是错误的。

对于“效用”,边际效用价值论作出了模糊的一个定义,即效用,就是消费者对商品的一种主观感受,是消费者对消费商品的一种满足感,关于这个定义,我们认为是非常模糊的,它没有具体的定义。不过,我们要重申的是,效用,不是商品的具体的使用价值。商品,是有使用价值的,如钢笔可以用来写字、住房用来居住、床用来睡觉,等等,但这些都是具有具体的用途的使用价值,即使用价值,是商品的一种可供人们使用的属性,是一种功能,是一种自然现象,不同商品之间,它们的性质是不同的,使用价值是不能相互比较的。而效用,则是消费者对消费商品的一种满足感,也正是商品的具体的使用价值,才使消费者对消费商品具有一种满足感,从而实质上,消费者对消费商品的一种满足感,就是消费者对消费商品的使用价值的一种满足感。因而,商品效用,则是排除了这些具体用途的使用价值,是抽象的使用价值,它们的性质是相同的,可以相互比较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进行计量,与可计量的收入——分配权力相结合,具有重要的经济学意义。

这里,商品效用,即抽象的使用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只有商品效用的数量,是主观的,随消费者的主观意志而变化。

消费者对商品的主观感受——抽象的使用价值,即商品效用,是存在的,虽然它是可以计量的,但我们却难以计量,正如抽象劳动一样,虽然它是可以计量的,但我们却难以计量。主要是因为对于商品效用,我们难以寻找到参照物或者说计量单位,从而难以计量。同时,正是效用的难以计量的性质,决定了边际效用价值论是错误的,效用,决不是价值的客观内容,当然,即使商品效用能够计量,边际商品效用也不能成为价值的定义,因为“边际”本身,就是一个不确定的定义,需要在市场中确定,怎么能成为价值的定义呢?价值,是社会产品的分配权力。一个消费者对不同商品的主观感受或满足感——抽象的使用价值,是能比较、也可以进行计量的,此时,我们可以用货币来作为参照物,对商品效用进行计量;但不同消费者对同一商品的主观感受——抽象的使用价值,则是难以比较、难以计量的,因为对于不同消费者的商品效用,我们难以寻找到参照物——不同消费者单位货币所代表的商品效用是不同的,从而难以计量。穷人,买不起精米,而买糙米,不是因为主观感受精米不值高价,即抽象的使用价值不是不高,而是因为买不起。相反,按照生理学来说,富人,天天吃精米,味觉已经迟钝,而穷人吃精米的主观感受或满足感肯定更好。

不同消费者对同一商品的主观感受——抽象的使用价值,是难以比较、难以计量的,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一个快要饿死的穷人,对一个面包的主观感觉多大?与富人相比,二者谁的效用大?

按照生理学来说,富人,天天吃精米,味觉已经迟钝,而穷人吃精米的主观感受或满足感肯定更好,那么,为什么穷人,买不起精米,而买糙米,富人却买精米,不买糙米呢?这是因为商品需求,是由商品购买力决定的,而商品购买力由消费者的收入与效用决定的。消费者的收入,直接决定消费者的商品购买力,而消费者依据自己的偏好或效用,分配自己的收入到每个商品中去,从而产生了各种商品购买力。这样,一个快要饿死的穷人,虽然对一个面包的主观感觉——抽象的使用价值是非常大的,但由于他的收入为0,所以没有收入可以分配,他的商品——面包购买力就为0,不能购买面包;而富人由于拥有的可分配收入较大,虽然他对面包的主观感觉——抽象的使用价值可能没有穷人大,但分配到面包上的收入还是高于面包价格,即他的面包购买力大于面包价格,从而富人购买了面包。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1 18:36